玉米蚜虫防控及防治建议
目前我县玉米已进入抽雄期-籽粒形成期,也是玉米蚜虫放置的关键时期。玉米蚜虫不仅危害作物健康,而且会造成玉米叶片卷曲等,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玉米叶面形成霉污,同时蚜虫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以消灭玉米蚜虫的孳生基地;在发生初期,除去为害中心蚜株的雄穗或整株,并及时深埋或采取其他有效处理方法,消灭虫源,防止进一步扩散危害。
2.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蜘蛛、草蛉、龟纹瓢虫等,当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在1:100以上时,可有效控制蚜虫的为害。
3. 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蚜虫较强的趋黄色和忌避灰白色的习性,在玉米苗期田间设置黄板,可降低虫源基数;也可在小面积范围内于田间覆盖灰白色薄膜或挂银白色薄膜带以驱避蚜虫,防治越冬代蚜虫效果更明显。
4. 化学防治:当蚜株率较高或蚜虫大量发生时,需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等。例如,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使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每667平方米(1亩)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1.5千克均匀地撒入玉米心叶内,可兼治蓟马、玉米螟等;在玉米抽雄初期调查,当百株玉米蚜量达4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可使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建议:
1. 密切监测蚜虫发生情况:定期到田间查看,特别是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抽雄期等,及时发现蚜虫的发生动态,以便在早期进行有效防治。
2. 把握防治时机:玉米抽雄前是防治蚜虫的关键时期,应在蚜虫大量繁殖之前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3. 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喷雾时要确保均匀周到,重点喷施蚜虫聚集的部位,如叶片背部、心叶、雄穗和雌穗等。
4. 结合其他防治方法: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等多种防治措施,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可持续防治。
5. 注意施药安全:避免在高温时段施药,以防中毒和药害事件发生。同时,施药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6. 选用抗虫品种:在种植玉米时,可优先选择抗虫性较强的品种,降低蚜虫的为害风险。
7.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玉米的抗虫能力。避免频繁漫灌,暴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此件公开)
德钦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