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的群山之间,德钦县巴迪乡捧八村的土地上正涌动着蓬勃生机。当平整宽阔的道路向着山外的未来延伸,将希望铺进村民的心田;当澄澈的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涟漪里荡漾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当纵横交错的沟渠流淌着清泉,滋养着每一寸亟待丰收的沃土;当淳朴的村民脸上绽放出舒心的笑容,幸福的滋味在空气中悄然弥漫——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乡村秀美的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它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捧八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工程正以最贴近民生的方式,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不同于传统工程建设模式,捧八村以工代赈项目从一开始就锚定“惠民”核心,坚持“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原则,主动吸纳当地村民参与建设,尤其注重带动低收入群体就业。通过简单技能培训,村民们快速掌握了路基平整、沟渠修缮、水塘清淤等基础施工技能,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了!”在施工现场,捧八村村民一边熟练地搬运水泥,一边笑着说道。这样的心声,道出了许多参与项目村民的共同感受。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吸纳60余名村民参与施工,日工资标准根据工种定为150-200元,已累计发放工资40万余元。一笔笔工资拿到手上,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的心里暖了起来,真正实现了“就业就在家门口,增收不离乡梓地”。
从工程建设的“旁观者”到全程参与的“主角”,再到乡村振兴成果的“受益人”,捧八村村民的身份转变,这正是以工代赈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村民们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还在实践中学习了建设技能,增强了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一些村民在施工间隙主动提出优化方案,提出很多更省时省力同时又保质保量的建议,既提升了工程实效,也让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充分彰显。
事实上,捧八村以工代赈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给钱给活”,更在于实现了“项目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同频共振,深刻诠释了“赈”的初心。一方面,项目补齐了村里的基础设施短板——重新铺设的道路解决了村民运输及生活中的不便问题,疏浚的沟渠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为后续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游客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缓解了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等问题,让乡村发展更有温度、更具活力。